观看记录
  • 我的观影记录
  • 暂无观看影片的记录
  • 清空

【观察】广电何以引领微短剧向“精”而行?

2024-12-16 02:54:23 6445阅读

微短剧作为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新形态,其用户群体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不仅显示出微短剧行业的巨大潜力,也反映了观众对微短剧内容不断升温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广电行业积极投身微短剧领域,面向行业的精品化、高质量方向,又将如何书写这份答卷?

行业主管部门对微短剧行业的蓬勃发展高度关注,自2020年起,广电总局相继发布《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国产网络剧片发行许可服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等文件,旨在规范微短剧行业秩序,推动行业创作水平的提升,确保网络微短剧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全盘布局,“管”与“引”双向发力

在推进规范化进程中,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微短剧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开展了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行动,旨在促进影视行业的健康有序成长。今年6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标志微短剧正式步入“强监管”时代。为了有效应对行业发展中的挑战,总局特别强调了内容创作的多元性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24年下半年,广电总局针对中老年题材、“霸总”题材以及“AI魔改”微短剧相继发布的管理提示频频出圈,不仅在于微短剧正在行业风口的位置,更在于管理举措紧跟社会热点,切中行业痛点,击中了广大受众的关注焦点。在强化监管的背景下,众多平台联合发起自律倡议,广州等地亦陆续制定微短剧自律公约,行业得到了参与者的悉心呵护与共同守护。

以规范有序为基石,追求行业的繁荣发展是目标和前进方向。《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微短剧行业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和期望。在顶层设计上精心规划,同时在具体实践中确保可行性。广电总局明确提出了微短剧的迭代升级路径,如从品质上实现从“次品→产品→作品→精品”的跃升,从创作上实现从“表达情绪→表达情感→表达情怀”的转变,旨在全方位推动微短剧的品质提升。“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国际微短剧大赛”以及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等专项行动的开展,促使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目标得以稳步实现。

明确的发展目标与路径,直接体现在行业效率和活力的显著增强上。北京、广东、深圳、陕西、郑州、杭州、青岛等地纷纷推出微短剧发展扶持政策,同时打造微短剧产业基地、布局微短剧影视拍摄基地,为产业壮大注入新动力。广电机构迅速响应,引领微短剧迈向精品化发展之路。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倡导下,北京市建立广电、文旅、文物等部门对接机制;江苏省广播电视局联合省文旅厅制定了实施方案,在“水韵江苏”文旅消费推广季启动仪式上发布“一市一剧”创作计划;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推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活动;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拨出专项资金,聚焦展现岭南人文风貌主题,设立“跟着微短剧游广东”专项征集评选活动;河南省广播电视局启动“大河之南 精品短剧”创作计划;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在杭州举办“微短剧大会”,并公布“文旅微短剧案例”“文旅知名度提升案例”;陕西省广播电视局举办“丝路繁星”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揭牌全国微短剧研究评价中心、发布“十大文旅微短剧”……

播出层面,央视频打造“微短剧”Tab页面,实现了微短剧内容的精确分类与广泛传播;湖南广电推出“风芒APP”,定位为“新一代短视频平台”,引领行业新趋势;陕西广电网络推出小程序“西部短剧”,为行业创新增添亮点。此外,微短剧在大屏幕上的精品化趋势愈发显著。湖南卫视的“730大芒剧场”和东方卫视的“品质东方微剧场”等品牌,不仅实现大小屏同步播出的需求,也成为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有力推手。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已有超过30部微短剧在省级卫视播出,收视覆盖超过5亿户次。

导向鲜明,精品佳作树立标杆

乘着微短剧新规的东风,行业内涌起了追求精品化创作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浪潮。众多精良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步重塑了公众对微短剧的固有认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省市广电机构等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引领了行业潮流,更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精神高地和凝聚精神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时代共行。作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艺作品,广电布局微短剧积极上场主旋律,充分汲取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分。比如,《我在巴黎当侠客》在央视频、央视网等平台播出,不仅聚焦奥运,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湖南卫视、芒果TV推出的大屏乡村微短剧系列《村EO又美又飒》《重生之我在村里当顶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乡村发展的文明和谐;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面若桃花 第二季》以海归设计师与唐伯虎的奇妙相遇,探索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丰富了微短剧的文化内涵;同样,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策划的《沉香如故》《玉箭千里 我的同事9000岁》等微短剧项目,也围绕文化传承和非遗项目展开,与时代脉搏同步跳动。

与社会共进。微短剧不仅折射社会发展的脉络,更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扮演着积极角色。比如,广电总局倡导的“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涵盖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等题材,不仅是对微短剧赋能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微短剧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行的具体体现。截至2024年12月,该计划已推出两批共23部推荐作品。这些作品以微短剧的视听艺术形式,深入浅出地演绎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化价值理念,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见证。

与个体共鸣。与长周期、慢节奏和高视角的影视作品相比,微短剧以其紧凑的叙事节奏、聚焦的人物视角和浓缩的情感表达,能够更加精准地捕捉个体的生活片段和情感变化。比如浙江广电的《1818编辑部》、河北广电的《河北48小时》、四川广电《成都说不出再见》等作品,不仅见证了每一个普通人的成长轨迹,也体现了微短剧在关注个体命运、传递社会温度方面的独特作用。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正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深度,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重要桥梁。

多维并举,持续优化创作生态

行稳致远,关键在于深入洞察并尊重行业发展的根本规律。自2020年微短剧元年起,这一领域经历了多次变革与考验,观众对于微短剧“草台班子”的成见正在逐步消解。如今,不仅传统广电媒体纷纷涉足,众多网络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也竞相投入微短剧的竞技场,追求内容的精品化和高质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这场如火如荼的竞争中,广电媒体要想在微短剧市场独占鳌头,不仅要树立内容导向的标杆,更需紧密追踪行业发展的快速步伐。进入2024年,行业从业者普遍认同,微短剧在变现模式、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上均发生了显著变革。IPA(付费模式)、IAA(广告模式)、品牌定制、端原生(平台上短剧账号如剧场号)、IP授权、短剧出海等新兴赛道层出不穷,这些模式的创新也倒过来影响内容表达的改变,比如传统的“勾子”和“卡点”策略在多元化的内容环境中不再一成不变。广电机构与媒体需积极适应这一变革,精准发力于内容的创新性、制作的标准化等,以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从观众的角度看,内容精品化与题材多元化相辅相成。正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所指出,目前市场上的微短剧题材丰富,高达八十余种,这在任何影视类别中都显得十分充足。然而,面对每日几乎上百部新作品的涌现,即便在如此丰富的题材库中,同质化的问题依旧尖锐。微短剧较短的制作周期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因此,微短剧在题材内容的创新上显得尤为关键。以主旋律微短剧创作为例,如何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审美取向和价值导向的同时,摆脱“刻板”、“老套”和“说教”的束缚,真正吸引观众沉浸其中,是创作者们必须攻克的难题。对于广电媒体而言,既要回归精心创作、精雕细琢的传统,又要拥抱积极创新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在微短剧的浪潮中破浪前行,持续引领行业潮流。

统筹发展和安全、活力与秩序,为优质内容营造更加良好的创作环境,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微短剧行业增速迅猛,市场潜力巨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内容版权、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推动解决。广电媒体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需要在内容创作上不断精进,通过提升内容质量,丰富题材内涵,使微短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广电媒体也应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规范上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构建微短剧成熟、规范、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文化生态,为微短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广电力量。

微短剧,作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口,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只有坚守向上、向善、向美的创作理念,同时充分尊重行业创作规律和底层逻辑,方能在市场竞争的激流中脱颖而出。期待在广电行业从业者与行业的携手努力下,微短剧迎来更加繁荣和健康的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多优秀的视听作品。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