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 我的观影记录
  • 暂无观看影片的记录
  • 清空

收编与重塑:数智时代微短剧的发展、治理及价值再造

2025-01-23 06:50:33 9607阅读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变革与融合正在改写视听影像的传播模式及民众的视听习惯,电影、电视等传播形态的地位也在技术与媒介的深度融合中逐渐被新登场的短视频所撼动,一时间,以移动小屏为主要视听界面,以短视频为主要传播形态的微短剧风头日盛。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2023年前8个月全国备案拍摄的微短剧有3574部。由此可见,微短剧似以无可阻挡之势冲进当下的视听产品市场,“闯入”民众的观看日常,甚至造成“狂欢”景观。然而,作为一种新兴视听媒介形态,微短剧的生产传播、制作品质以及价值导向等面向也亟需冷静思考与理性探索。

作为数智时代视听新形态的微短剧:概念与问题

数智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传播形态,微短剧正是数智技术驱动下的创新形态。因此,要探讨微短剧的治理与价值再造,应首先在数智技术基础上对微短剧进行概念的界定与形式的划分,并由此入手把握微短剧的优势及问题的根节。

数智时代微短剧的再界定:基于技术驱动与传播形态视角。从字面意思来拆解,微短剧的“微”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能够在小屏幕播放的传播形态;“短”即内容时长较短,通常在几分钟之内;“剧”可以视为一种剧目或节目类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剧情走向。2020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将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10分钟以内的网络影视剧,是继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第4种官方认可的网络影视作品形态。2022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了微短剧的基本特征:“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微短剧,因其制作成本低、内容轻量化、传播分众化等特征,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业务模式、传播方式的新兴网络文艺样态。”

然而,对政策层面定义进行简单挪用显然不够严谨,因为早在2000年初兴起于网络视频平台上的微电影,以及当前短视频平台中大量带有剧情且时长相对较短的短视频,似乎都具有上述微短剧定义中的特征。因此,对微短剧的概念再界定还需引入技术发展和传播形态的角度。

从技术发展方面来看,微短剧主要由数智技术驱动。早在网络视频平台兴起之初,带有“微”特质的短剧就已经出现,如微电影《老男孩》《青春期》,以及单集时长约15分钟的情景喜剧《屌丝男士》等。这些微型剧目的出现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依附于互联网技术。也正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促使微型剧目的主要传播形式——短视频应时而生,足以证明微短剧是技术不断革新的产物。一方面,数字技术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蓬勃发展,同时,人工智能大模型促使视频的生成更加便捷、流畅和完整。比如,Open AI推出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能够实现视频的智能化生成、编辑和制作,无疑为未来短视频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技术空间。因此,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微短剧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数智技术的驱动而产生、发展和制作。另一方面,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了人们思维习惯和观看习惯的改变,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更新本质上是一个快速转变和生成新内容的过程,这致使人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不断出现的新形态,于是在“短平快”“碎片化”的视听习惯的基础上,人们受到数智技术思维的影响,更加沉迷于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内到达情绪的“爽点”,而没有更多的耐心去等待情节的反转。由此可知,数智技术的驱动是微短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传播形态方面来看,微短剧是短视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短视频中,带有一定剧情情节的内容通常会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如短视频博主“派小轩”“刘大悦er”“智博”“李蠕蠕”等拍摄和制作的《不同行业直播和现实的差别》《第一次当明星》《当我在非主流年代当学生》以及《杀手也是第一次当妈啊》等短视频内容就拥有较高的点赞量、评论量和转发量。这些短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一个“小体量”的叙事情景内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且这些短视频不仅能够独立成剧(单集),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系列性,这既能满足观众对于新奇事物的期待和追求,还能满足其碎片化的视听习惯,助推了短视频向着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剧集形态特征的方向发展。由此观之,微短剧的重要特征有二:一是仍然保留短视频的形态特征,如竖屏观看、新媒体平台播放等,并能够在较短的时长内完成情景的建构和故事的讲述;二是与带有情节的系列短视频不同,微短剧具有情节的连续性,虽然能“掐头去尾”而不丧失内容的完整性,但是其重点仍是以“连续剧”的形式形成多集剧目。

至此,笔者尝试对微短剧的概念进行再界定,认为微短剧是在数智技术驱动下,由短视频演化而来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在新媒体平台竖屏移动播放,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梗概和戏剧性的剧情情节,播放时长在1分钟至20分钟不等的具有连续性特征的短视频剧集作品。

热现象背后的冷思考:微短剧存在的问题。《2023年短剧行业大事记》显示,多数微短剧播出后迅速“出圈”:2023年3月30日,腾讯视频上线的短剧《招惹》播放量达1.98亿次;同年7月12日,小程序微短剧《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首播上线24小时充值高达1200万元;其他同类型微短剧《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长公主在上》《前妻攻略,傅先生偏要宠我》等剧目均拥有可观的播放量和充值量,并且引得不少观众直呼“上瘾”“上头”。然而,也有一些诸如《黑莲花上位手册》《庶女攻略》等宣扬极端复仇、以暴制暴等不良价值观的微短剧被“下架”,微短剧存在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微短剧的审美样态呈现出迥异于此前电视剧集的特点,不过求快、求新的制作模式并没有使其在审美方面有所突破,相反,许多微短剧在叙事结构、人物设定以及内容质量上显露了一定的审美问题。在叙事结构上,一些微短剧过度重视对曲折情节的强化和离奇化,缺乏对剧情的合理打磨和逻辑梳理。比如,《我在80年代当后妈》《重生后被渣男死对头宠上天》《恰似寒冰遇骄阳》《庶女攻略》都在不同程度上刻意制造“嫌贫爱富”“恶意构陷”“争风吃醋”等矛盾点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同时人物设定过于“扁平化”,上演了“为了复仇而复仇”“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强制剧情,缺乏丰富饱满的结构和内核。在内容质量上,许多微短剧以流量为上,出现粗制滥造、内容低俗化和同质化的问题。

而微短剧的审美问题也暴露了其价值内核缺失的短板。比如,许多微短剧将“重生”“复仇”“谋杀”“攀比”“仇视”“陷害”等作为叙事核心和剧情转折点,却又无法完全树立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正面人物形象,最终以极端情绪渲染下的不良价值观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主流价值框架下的收编与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微短剧创造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为微短剧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对于微短剧这样一种数智时代的新生形态,应当在主流价值框架下以人民为创作导向对其进行“收编”。需要说明的是,“收编”并不意味着将微短剧束缚在一个制度框架之下,限制它的发展活力,而是要在保留其优势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扬弃:一方面对不符合规范的、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短板进行规避;另一方面整合它的传播优势和形态特征,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高质量生产的“新质传播”为核心传播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推动微短剧繁荣发展的局面。

筑牢微短剧发展的顶层设计。规避微短剧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是筑牢微短剧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政策制定、管理机制和指导性文件等方面对其进行规范化收编和治理。2022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下架含有违规内容的“小程序”2420个,有力遏制了网络微短剧野蛮生长的态势。同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网络微短剧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向。2024年1月,为发挥微短剧的优势作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动“微短剧+文旅”的融合创新发展。2024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对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尽管目前针对微短剧的政策“收编”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不难看出,微短剧的治理将从纲领性指引和细分化、垂直化操作这两个主要部分,对技术、平台、内容等进行规范化治理。

以主流价值为框架浸润微短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在微短剧的治理中,要用主流价值框架浸润微短剧,完成对微短剧的价值“收编”。一是要将主流价值作为微短剧创作的核心理念,从中心思想入手对价值失范、不良价值导向等问题进行规范引导。二是在生产、制作微短剧的过程中注重向上向善、积极温暖、发人深省等建设性价值导向,减少通过“拜金炫富”“极端复仇”“恶性竞争”等不良价值观来增强“看点”的内容创作,微短剧《大过年的》《我的归途有风》就是既浸润主流价值观,又受到观众欢迎的作品。三是加强平台传播者、微短剧创作者的价值观培育,从生产与传播的源头注入主流价值。

以人民为创作导向制作微短剧。一些微短剧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其切中了观众的情绪点,但这并不能说明其创作导向是以观众为核心的,相反,流量至上似乎是其制作和传播的主要宗旨和目的。尽管以流量为中心在数智时代似乎无可厚非,但是更加规范、更高品质的内容创作仍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第一,应关注人民最真实、最迫切的精神需求,对国家发展、社会痛点、生活难点以及日常温情进行聚焦、剖析和呈现。比如,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借助“玉壶回国”这样一个拟人化的小叙事,将家国情怀展现得更细腻、平实,凸显了人民最真切的精神理想和情感期待——盼望遗失文物归国,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第二,提升微短剧“爽点”的审美层级,让情绪转折具有美感。比如,讨论婚姻家庭的微短剧《救救我全家》通过主角对炸弹源头的寻找,剖析婚姻、家庭、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与温情,让每一个转折都变得有温度、有美感。

融合发展思路下的重塑与再造:技术、文化与微短剧的多元探索

作为数智时代的新型视听传播媒介,微短剧的开发与探索仍然处于较浅层面。随着数智技术、媒介、文化等的深度融合,对微短剧作用及价值的挖掘也迫在眉睫,应注重融合技术、媒介与文化等多重维度,推动微短剧价值的挖掘与再造。

与数智技术相融合,创新微短剧内容样态。微短剧的出现和发展天然地带有数智技术的烙印,要进一步在数智技术背景下实现微短剧的价值再造,就要通过数智技术与微短剧的融合来挖掘微短剧新样态。一方面,将微短剧与生成式AI相结合,在微短剧制作过程中注入AI动画、AI视频、虚拟数字人等数智化元素,增益内容效果;另一方面,通过AI大模型生成微短剧,让AI生成内容成为一种新的微短剧内容样态。如我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其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智能技术在微短剧内容生产与制作方面的创新性与可能性。

与优秀文化相融合,增强微短剧传播能量。微短剧与优秀文化的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微短剧传播文化的优势作用。其一,优秀文化的融入可以促进微短剧叙事内核的丰富,有助于高品质内容的生产、挖掘和传播。比如,微短剧《小年兽与捉妖师》借助“年兽”的文化元素,将中国神话故事与观众朴素的文化情感结合,通过微短剧与优秀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氛围感和情绪代入感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提高微短剧的内容质量和文化传播能力。其二,以“微短剧+”的融合模式带动地方文化传播,是数智时代“朝碧海而暮苍梧”的生动展现。比如,《我等海风拥抱你》呈现了福建泉州惠安新渔村民俗与传统文化,提升了该地文化的可见性,增加了观者对地方文化的“具身体验感”。正因如此,微短剧可带动多方发展,由微短剧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也可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与主流媒体相融合,提升微短剧出海能力。如今,“草根逆袭打脸”“霸道总裁爱上我”等网络微短剧桥段不仅在国内短视频平台受到欢迎,也在Tiktok等海外短视频平台崭露头角,微短剧或可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赛道。不过,从长远发展来看,微短剧的出海不能单靠博眼球,而应该向着更加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此,微短剧应通过和主流媒体的融合,再造自身出海能力。一方面,主流媒体资源丰富,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较高,能够更加细致地对微短剧作品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微短剧与主流媒体的融合也将最大化实现叙事风格的整合和创作活力的激发,进一步提升微短剧的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申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殷乐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