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 我的观影记录
  • 暂无观看影片的记录
  • 清空

微短剧市场白描

2024-06-16 00:28:21 4721阅读

从小步探索到高速迭代,近几年,微短剧这一内容形态成为我国网络视听市场的又一流量高地,成为迅速吸引大量市场要素的焦点产业。当下,我国的微短剧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由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整个微短剧市场展开系统性的剖析,从而厘清整个产业的市场价值、产业链架构、存在问题与未来趋势。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对于微短剧的最新定义,微短剧为“单集备案时长规定为20分钟以内,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 。实际来看,依据内容消费渠道的不同,我国微短剧市场又可以划分为小程序微短剧、免费/付费App微短剧、长视频平台微短剧、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这几大微短剧类别。不难发现,不同类别的微短剧在生产周期、内容形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然而,长短视频平台内多数微短剧的产业链逻辑与平台既有的内容形态并无明显差别,多数还是依赖于平台原有的商业模式和分发机制。相比之下,以小程序微短剧为主要代表的“投流买量”玩法,则以其独特的模式,成为了微短剧市场的一股新势力。因此,本文将以小程序微短剧作为主要探讨对象,同时不摒弃对于其他类型微短剧以及整个产业的宏观描摹,从而全面了解我国微短剧产业的整体格局与发展潜力。

1

微短剧产业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历程,整体上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这三大阶段。

萌芽期(2019前):长视频开路,短视频紧随其后

早在2012-2013年,“短剧”这一内容形态便在长视频平台中初露苗头。《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等作为第一批微短剧作品,实现了微短剧在内容市场中的初探。2018年,爱奇艺率先在长视频侧布局微短剧,开辟了“竖屏控剧场”,并推出微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成为爱奇艺 “竖屏控剧场”首个爆款。2019年,芒果TV发布“大芒计划”;优酷推出“迷你剧小剧场”;腾讯视频发布“火星小剧厂牌”。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开始跟进微短剧制播。2019年8月,快手率先整合了站内短视频剧集资源,建立“快手小剧场” 入口,推动了微短剧集类内容产品的集中化运营 ;2019年9月,抖音推出“抖音出品”招募计划,征求微短剧等内容合作 ,微短剧内容逐渐在市场中实现占有。

发展期(2020-2021):规范化开启高速发展进程

在长短视频平台对短剧这一内容形态展开初步探索后,微短剧进入了稳步发展的进程。“规范化”是这一进程开启的重要标志。第一是管理制度层面的规范化。202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备案系统中新增“网络微短剧”板块,将其定义为“单集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剧”,正式将微短剧纳入规范管理的范畴;2020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规范和明确 “微短剧”的定义、审查细节、审核标准和备案误区。自此,微短剧赛道具备了逐渐完善的管理机制与体系,尤其是备案制而非审核制的制度设定为微短剧市场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后续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是平台机制层面的规范化。在国家广电总局等上层机构对微短剧长短视频平台在大力助力微短剧内容创作的同时不断完善规范分账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始探索微短剧付费模式,采取按集数付费的模式,每集最低1元起。再次尝试的影视创作团队开始注重成本控制与投入产出比,微短剧行业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循环。第三是产业链层面的规范化。在2019年及以前的萌芽期,微短剧产业并未形成其独特的、完整可流转的产业链条:长视频平台推出的短剧内容除了时长和演员的选择之外,产业链条的流转与观众熟知的长剧基本无差,更是基本采取“版权+分账”的模式;短视频平台上背后的制作公司多为MCN公司,选择小有名气的影视剧演员或者网络红人来参演,也并未能够达到完整的上下游产业角色流转的程度。然而,在2020年后的发展期,我们可以看到在微短剧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不断完善、走向规范,构成产业爆发式成长前的重要基础。

爆发期(2022-至今):市场迎来全面深探阶段

2022年,伴随着短视频平台与微信、抖音等小程序实现互通,“小程序微短剧”这一全新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带来了新的赛道风口,微短剧市场迅速步入爆发期。这种爆发体现在四大方面。第一是在备案数量与市场规模上。备案数量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微短剧上线备案数量达到336部,同比增长214%,实现了市场的全面爆发。2023年这个数字继续增长到584部,稳定保持在高位水平。市场规模上,2021年微短剧的市场规模为3.68亿,而在2023年,该市场规模在两年内达到373.9亿,增长了10倍。第二是在用户数量与观看行为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网络视听用户总规模的39.9%,微短剧活跃用户规模约4.17亿,仅次于电视剧/网络剧和电影/网络电影。其中,31.9%的用户曾为微短剧内容付费。此外,据QuestMobile统计,在2023年10月至11月,短剧应用行业的用户规模井喷式增长,从9000万量级一跃增长到1.2亿,实现了快速爆发。

短剧应用行业用户规模(2022.11—2023.11)

第三是在生态参与角色上。2022年小程序微短剧成为内容产业的全新风口后,行业内既有的版权方、平台方、承制方、分销方、代理方等多种角色捕捉机遇后迅速转型、大量涌入,与此同时更有借势而生的新角色破土而出,新旧角色在短时间内高速聚集,构成非常繁荣的产业生态版图,产能要素流转愈加流畅。第四是在商业模式上。目前,小程序微短剧、短视频平台微短剧、独立App微短剧与长视频平台微短剧共同发展,根植于不同载体而生的微短剧内容各自衍生出不同的商业模式:用户付费、广告投放、平台投放、演员直播带货等多种商业模式在产业中共存,微短剧的变现模式多元且具备创新性,打破了传统影视剧固有的变现模式,具有独特的快速收益回流特征。当前,微短剧产业仍然处于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但不同的是,相较于爆发期的野蛮增长,当前有多方力量推动微短剧行业的积极正向发展。2023年8月,2023年网络微短剧行业发布会举行;2023年11月,广电总局宣布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同月,“2023中国视听创新大会”在 杭州举办;2023年12月,抖音和芒果TV合作发布会举行, 发布“精品短剧扶持计划”;2024年4月,抖音、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均宣布开展微短剧专项治理行动,针对违规微短剧严厉处置;同月,微短剧分级备案机制也逐渐完善登台, 整个产业正逐步努力尝试由“高流量”向“高质量”发展。

2

微短剧产业市场价值

伴随着我国微短剧产业的持续发展,其独特的市场价值也得以逐步显现。

整体市场规模

在经历萌芽、发展、爆发三大阶段后,2023年我国微短剧市场的市场规模达到了373.9亿元的高度,同比增长267.65%,实现高速膨胀。2023年国内电影总票房为549亿元,仅经数年发展,微短剧市场的体量已接近传统电影市场市场规模的70%,凸显了这一流量导向的内容形态所具备的惊人爆发力。在不断膨胀的市场规模背后,其中增长多数由小程序微短剧贡献。小程序微短剧通过投流的方式直接触达目标受众,全面捕捉需求进而完成付费转化,成为推动微短剧实现爆发性增长的核心原因。

2020—2024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预估

2023年全年,小程序微短剧投流消耗从单日 2000 万元快速增长至单日消耗过亿,单剧充值金额也从破千万跃升至破亿水平。例如,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当日充值超2000万,制作成本仅50万元的爆款男频微短剧《无双》上线8天充值便成功破亿。DataEye研究院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微短剧投流规模达312亿元,预计2024年投流规模约420亿元,进入暴涨后的平稳增长阶段。其中,按投流消耗占比分析,巨量引擎是短剧投流消耗第一大平台,2024年以来投流消耗约占74%,腾讯广告约占16%,其他媒体平台约占10%。

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投流规模预测(亿元)

 

广告营销价值

随着微短剧市场规模与用户使用黏性的不断提升,这一内容形态所撬动的广告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市场中存在的微短剧与广告内容的结合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类:传统的IAA展示广告、剧情中产品硬广植入、品牌方定制微短剧、微短剧挂链跳转等方式。首先,传统IAA(In-App Advertisement)广告模式主要出现于免费微短剧平台之中,用户通过收看广告而解锁免费剧情。微短剧内容剧集短而紧凑、“爽点”密集的特点成为了IAA广告发展的新赛道,有数据披露,目前部分免费微短剧App次日留存率可达50%,相较于天气、小说等IAA广告载体而言,微短剧在广告收割的效率和效果上都表现更优。第二,剧情中产品的硬广植入、品牌方定制微短剧、短剧内容下挂车挂链等广告营销方式更主要出现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内容之中。短视频平台完善的前后链路基础设施、商业合作机制等为广告主提供了更加多元丰富的曝光获客方式,例如韩束与微短剧达人姜十七深度合作,连续推出五部品牌定制剧,累计播放量高达50亿,品牌礼盒高速登顶抖音品牌自播销量榜榜首;同时,更有平台内的微短剧达人开设直播间,实现流量的平台内转移与复用;此外,淘特、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也相继冠名微短剧,收揽平台流量,微短剧内容的“种草力”与“曝光力”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微短剧商品挂链

 

全球化市场拓展价值

在国内微短剧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部分产业链主体尝试探索至海外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23年,我国微短剧在海外短剧市场的份额超过80%,经过本土化制作的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破圈传播,迅速走热。截至2024年2月,我国已有40余款微短剧应用试水海外市场,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内购收入达1.7亿美元。其中,微短剧平台ReelShort在欧美市场的下载量一度超过TikTok,占据榜单前列。Flex TV所属母公司安悦网络已被纽交所上市公司MegaMatrix收购60%的股权,九州文化与美国当地MCN机构Forest Dream合作,进行本土化剧本创作。这些案例均彰显着中国微短剧出海的价值潜力,为全球网络视听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2023年海外短剧应用Top5净收入(百万美元)

具体来看,是“双线并行”的模式助推了中国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其中本土化发展策略取得明显突破。模式一是聚焦东南亚等亚洲市场,主要策略是译制国内热播微短剧的内容;模式二是主攻欧美市场,走“IP+本土化”制作路线,这条路线让中国微短剧成功打破壁垒,进驻海外微短剧市场。截至2024年2月1日,ReelShort共上线33部微短剧,均为本土化制作,其中13部作品播放量突破1000万,更有作品播放量接近3亿,也体现了本土化发展策略在海外市场运营方面的巨大成功。

3

微短剧产业链构成

当前,我国微短剧产业链已逐步走向成熟,通常可以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部分。据公众号短剧自习室收录统计,截至2023年底,微短剧上下游主要企业从273家增长至342家,微短剧产业链生态逐步丰满完善,产业要素流转愈加流畅。一部微短剧的开始从上游内容创作起步,通过寻找合适的IP版权进行改编,或者编剧进行原创,剧本以委托、入股或出售等方式从版权方移交至影视公司、MCN机构或平台方,这部分机构进行投资、相互合作,将微短剧拍摄制作为成片,随即进入行业中游——内容分发流程:分销方、代运营或其他类型的服务商将微短剧作品在市场上进行内容投流、分发,最终进入下游阶段,在各个平台或小程序上进行内容消费和变现。

我国微短剧产业链示意图

上游:内容生产

产业链上游涉及的角色主要包括版权方、承制方,部分情况下会有广告主参与内容的生产。版权方作为整条微短剧产业链的原始开端,主要由两大类角色构成。其一是网文、游戏、漫画等版权方,代表有阅文集团、点众、中文在线等集团机构。这部分机构通常手握丰富的内容资源,同时具备成熟完善的市场洞察与版权运营能力,成为微短剧剧本生产的重要来源。部分版权方更会深度参与到内容的制作与宣发过程中,乃至自主搭建微短剧平台,以推IP价值的有效释放。其二是原创微短剧剧本工作室,其应微短剧行业广泛而快节奏的剧本生产需求而生,通常由网文小说作家、剧本杀作家、个人编剧等原始角色转型而成,代表有中夏星影、刘笑天工作室等,原创剧本的加入丰富了微短剧市场的内容供给,能够满足市场的快速变化,也为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承制方方面,目前产业链中的主要承制角色由传统影视制作公司、MCN机构、承播微短剧的平台方以及更上游的版权方等几类角色构成。2023年,微短剧产业链中实现承制功能的角色大幅增加,特别是具备传统影视制作经验的团队,如华策影视、柠檬影视、完美影视等。除此之外,部分承制方还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实现产业链上职能的延伸,即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承制工作,而是覆盖至出品、发行、推广等过程中,进而推动了产业链的迭代和优化。

中游:内容分发

经上游制作完成的微短剧内容随即进入行业中游,即内容分发阶段。首先,完整的微短剧成片需要上线入驻其对应的平台,作为内容分发的起点。微短剧的类型通常可以由平台方的类型来划分,平台方的内容调性、受众群体、分发方式往往制约着上游内容生产阶段的设计与考量,同样也决定着下游分发和变现过程的方式。2023年下半年,以小程序为代表的平台方数量高速增长,带来大量内容消费机遇。同时,平台方角色数量的快速膨胀也加速了行业的竞争,经历淘洗后的平台方门槛提升,头部效应明显,目前以点众、九州为母公司代表的旗下付费小程序应用与以抖音红果为代表的免费微短剧平台格局已基本形成。其次,投流过程是海量微短剧内容实现有效曝光的重要因素,也是助力微短剧内容抢占流量风口的重要支点。一方面,手握或深度了解投流玩法的角色主体可以选择自投的方式实现曝光,主要买量渠道包括巨量引擎、磁力引擎等互联网广告投放平台,也涉及爱奇艺、优酷等长视频平台、番茄小说等网文平台,OPPO、小米等终端角色。另一方面,伴随着入局者数量的增加,蓬勃的买量需求催生了分销商、代理商的出现。其中,分销商往往与版权方距离更近、手握更多成片资源;代理商更加了解投放平台机制,两者独立作战或相互配合,以更加精准地实现投放场域、时间、频次的设计,助力微短剧作品在上线后实现有效的曝光,从而达成后续的消费与转化。

下游:内容消费

通过上中游各类角色的共同推进,产业链下游的内容消费也得以顺畅地实现,从而构成了产业链的闭环。根据微短剧类型的不同,内容消费与变现的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小程序微短剧与付费微短剧App主要的变现模式为单集付费,免费微短剧平台主要由广告收入支撑运转,短视频平台内的微短剧则可以实现在内容下商品挂链、演员直播带货等形式实现转化,而长视频平台中的微短剧则可以通过传统的会员订阅、IP衍生销售等方式创造内容变现。根据不同的平台特性,微短剧内容消费也彰显出差异化的策略,以最大化实现微短剧的商业价值。除此之外,当前,伴随着产业链的逐渐完善,我国短剧产业也逐渐显现了其独特的产业链价值。首先是产业要素流转流畅,生产变现效率极高,构成微短剧极为特殊的内容消费特性,同时也为其市场的高速繁荣打下基础。目前,平均一部小程序微短剧的拍摄周期为10天,后期一周,投流过程更是争分夺秒,每个环节都能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其次是为传统内容产业角色中带来了新的定位与机遇。例如,版权类公司自然成为产业上游,牵头剧本制作资源;集中在西安、横店等具备传统影视背景的制作公司占据产业中游,以较强的制作能力持续发挥产能;以掌玩为代表的游戏、小说分销公司以及传统信息流广告公司具备突出的投流优势,成为撬动产业繁荣的重要入口。

4

微短剧产业存在问题

伴随着我国微短剧产业的快速膨胀,其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大量市场红利与机遇,但与此同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

上下游利益分配不均

借鉴既有内容产业的发展经验,不难发现一种内容形态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往往也会影响着产业链不同角色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当前,小程序微短剧是微短剧市场中的主要形态,而“买量投流”正是当下小程序微短剧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核心步骤。不可否认,这种以用户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助推了整个微短剧市场在短时间内的高速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在以投流为主导的模式下,也暴露出了深层存在的问题。当前,产业链中上游的收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台的流量分配。这种架构中,平台方掌握着流量入口和分发渠道,通常占据主导地位,而中上游角色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推广费用来获取更多的曝光机会。DataEye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单个小程序微短剧首日ROI 达到120%才可能实现盈利,大多数小程序平台处于亏损状态,投流成本超过80%。然而,在我国传统电影产业中,电影分账票房通常采用“4537”的发行方式,即分账票房的57%归属于院线与影院,43%由制片方和发行方分享,其中制片方占比33%—38%,发行方占比5%—10%。不难看出,同传统影视的制作与发行费用比例相比,微短剧的投流比例处于失衡状态。这导致了内容制作侧在整体收益中的占比相对较低,最终导致内容方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持续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最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规范性不足

伴随着微短剧产业的高速发展,产业链中部分环节规范性的缺失问题逐步显现,影响了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有效衔接和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从上游版权交易的角度来看,目前产业链条中缺乏标准化的交易流程和质量保障机制。由于微短剧产业链流转周期极短,大部分制作机构、平台方与版权方进行剧本交接时,只能够进行部分内容的审核,交易后版权侧完成全部剧本,难以对整个剧本的完整性和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这种审核方式容易导致后续内容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影响最终内容的质量,甚至是资源的浪费。其次,平台以流量入口的角色承担话语权的掌握,产业链下游的推广和分发环节同样面临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平台方的投流算法、策略与数据表现对于产业链其他角色而言是不可见的“黑箱”,缺乏明确的规则和标准,这种不透明性使得承制方不能准确获得作品的市场表现,更不能保证优质内容的有效曝光。最后,从监管审核的角度来看,微短剧时长短、数量众多,如果简单模仿采用传统影视剧的审核模式便会造成审查标准成本较高、审查周期较长的问题,不能够完全满足目前微短剧产业的发展节奏。2024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上线全新的针对微短剧内容的“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多省微短剧管辖部门积极跟进,新规指出,微短剧将会按照投资额度等指标被划分至三大类别,“重点微短剧”由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备案公示管理,“普通微短剧”经系统申报后由省局进行规划备案审核和完成片审查,“其他微短剧”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内容管理的职责。这一最新审查机制的出现将很大程度有助于规范我国的微短剧市场,但同时也可能会出现行业主体规避监管的盲点漏洞、产业周转节奏降低等问题。因此,微短剧产业仍需要在发展中去探索更多的行业自律机制,以创造更加清朗健康的产业空间。

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微短剧同时兼具内容投资体量轻、入局门槛低、回本周期快等特点,使得其迅速聚集起大量行业内外的角色入局,快餐式的生产消费节奏使得微短剧堪称“内容领域的预制菜”,最终导向了微短剧内容质量的良莠不齐。一方面,当前微短剧市场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作品单纯追求所谓的“爽点”和“爆点”从而追逐数据流量,最终导向的则是内容质量的严重下滑,甚至出现了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不良内容。这种以追求短期效益为目的的制作模式,不仅损害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也严重影响了微短剧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当前微短剧快节奏、追求快速“吸睛”的创作风格,更导致了情节的高度同质化、叙事套路化的现象。许多剧本甚至是通过直接模仿和改编爆款作品的方式来制作,洗稿、盗版问题频出,更令观众不满,不仅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很大程度制约、破坏了产业的市场秩序。

5

微短剧产业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微短剧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内的各类主体正在积极探索多元的优化路径,带来了前瞻性的产业趋势指引。然而,我们也需要明确,整个微短剧产业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依然充满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仍需要乐观审慎地观察与摸索。

产业运作模式优化

从宏观层面来看,微短剧产业的正向发展,离不开产业运作模式的整体优化。一方面,单纯以流量驱动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可持续性的发展需求。市场化思维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快速的用户增长和市场扩张,但这种模式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未来,将流量与内容紧密结合,以内容吸引流量,以流量推动内容的传播将成为产业运作模式优化的关键。进而,产业链主体更加关注长期回报、受众具备的优质内容消费习惯、平台方优化投流分发策略,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将很大程度提升微短剧产业的内在生命力。另一方面,伴随着产业运作模式的优化和调整,产业角色也将迎来洗牌。随着行业标准的提升和市场规则的明晰,行业前进的车轮将淘汰掉因盲目追逐风口而入局的主体,而将逐步精简下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角色,产业链精简、稳定、繁荣,从而实现健康有序地运转。

内容生产精品化

在曾经被高喊“内容为王”的口号下,微短剧作为新势力的内容形态也不应该忽视“内容力”的塑造,其应当成为放大微短剧影响力的核心,实现从“靠流量”到“靠内容”的转变,只有内容与流量二者的影响力达到相对平衡,才能确保行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才能够触达更加广泛的用户群,辐射微短剧的影响力。具体来看,提升微短剧的内容质量,首先需要考虑生产侧整体水平的提升。未来,监管方与平台方可以通过定向实施各类内容扶持计划,鼓励和支持行业内更多优秀编剧、导演、演员、制作团队等人才加入微短剧的创作中来;其次,应当着重注意生产端的收益分配,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内容生产提供有效动力;最后,要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充分发挥不同渠道类型微短剧优势,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内已经有角色展开了有机的尝试。2024年年初,抖音宣布与周星驰达成独家精品微短剧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运营“九五二七剧场”,首部精品微短剧《金猪玉叶》由周星驰出品,易小星监制,一线女星参演,第一季预计将于今年5月独家上线抖音。

抖音与周星驰联合开发短剧厂牌“九五二七剧场”

商业模式健康化

从我国内容产业发展丰富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内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单一的商业模式往往意味着风险的高度集中,产业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冲击,而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为产业带来全新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机遇。例如,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短视频产业借助广告、直播、内容付费等立体化的盈利模式实现了产业边界的拓展与产业间的融合,不仅颠覆了网络视听的生态格局,更牵动了千行百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微短剧产业的商业模式存在单一性的问题,如小程序微短剧通过投流聚集起的定向流量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可以创造的价值。经历行业不断的淘洗后,我国微短剧产业应当通过跨产业融合、借助新兴技术等方式积极拓展和创新商业模式,以实现产业链的全面优化和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2024年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积极引导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交融交汇,引领了微短剧发展的新风向,是一次推动微短剧商业模式扩张的有机尝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引导微短剧创作

6

结语

纵观我国微短剧产业几年来的发展,这一内容形态的部分运作逻辑的确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颠覆性创新。但正如任何新兴产业一样,在微短剧产业展现了其所具备的机遇与潜力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到市场所可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于未来微短剧市场的发展,我们应当持有开放与审慎的态度,平衡创新与规范、自由与监管、规模扩张与内容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微短剧产业能够沿着健康可持续的轨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