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2024上半年,在广电总局的指导下,网络视听创作能力持续提升,优秀作品的供给机制不断优化,各类型各品类作品在观念、内容、风格上勇于开拓,题材、形式、手段更加丰富,艺术表达疆域不断延展,呈现出融合创新的新动向,一大批作品正加速向精品化、主流化、高质量迈进。
一、跨题材融合
网络视听作品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展现出了对传统题材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的显著趋势,尤其是在跨题材融合方面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生态,不仅拓宽了作品的类型和表现形式,还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网络视听作品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打破传统界限。比如,在革命抗战题材中突破性融入喜剧元素的《狗剩快跑》,在以英雄叙事为主的同类题材中独具一格。由于该剧对家国情怀内核的准确把握,这种极具差异感的风格化创作并没有带来违和感,反而让战乱下小人物的成长与觉醒更加真实。还有融合动作、怪兽、悬疑、情感等诸多元素的网络电影《星门深渊》,融合喜剧、爱情、医疗、家庭的《春日野行》等微短剧,这种跨类型的尝试,不仅拓宽了受众基础,也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现实题材或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基底,与其他题材、风格融合渗透,成为新的创作趋势。这一特征在悬疑赛道上尤为典型。比如延续生活流创作手法的《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以及创新了“剧本杀式”悬疑风格的《新生》,这种类型化、现实性、艺术性相结合的风格,成为留存观众注意力的新探索。
二、跨类型融合
(一)长短剧融合效果显现
2024上半年一个独特现象就是长剧在内容结构、叙事节奏和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短剧化”尝试,不仅保留了长篇叙事的深度,还融入了短剧的紧凑与高效,取得了较好的播出效果和市场反响。在剧情概念上,《花间令》《墨雨云间》《度华年》等作品集结了短剧中常见的“恶女复仇”“替身逆袭”“双重生”“破镜重圆”等元素,从人物设置到情节矛盾都较以往的古装剧更极致化。同时,大量反转和伏笔的设计也体现鲜明的短剧特征,快节奏的情感递进、正反势力的激烈对抗,极大满足了观众对“爽感”的期待。
与之相对应的,短剧在情节线索的铺设和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上,也在向长剧集靠拢。比如《执笔》《授她以柄》等作品,开始尝试构建既紧密又复杂的人物关系,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同时,微短剧仍在持续吸引传统影视行业创作者的加入。由周星驰担任出品人的微短剧《金猪玉叶》获得广泛关注,该剧在镜头调度、剧情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更好质感,在密集的笑点安排中也没有忽略对网络诈骗、网红文化等现实议题的呈现。虽然口碑褒贬不一,但该剧收获了非常规意义上微短剧用户的关注,在打破观众圈层上进行了宝贵尝试。
(二)影视改编范围进一步拓宽
《我的阿勒泰》的成功改编让优秀散文进入影视创作者视野。该剧保留了原著诗意、散文化的风格,将其中辽阔优美的环境和澄净的生态进行极致化的影像表达。在戏剧结构上,该剧增加了更符合剧集创作规律的人物和线索,女主李文秀及其与巴太的故事有效解决了散文弱情节的问题,其中关于人与生活的探讨,也一定程度纾解了当代社会年轻人的心理焦虑。该剧在忠实原著与适度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为散文改编提供了优秀范例。
漫改以IP运营为核心策略,但在内容落地上仍需进一步探索。改编自漫画《大理寺日志》的《大理寺少卿游》延续原作诙谐幽默的风格,但从观众反馈看,该剧在平衡漫画的夸张感和悬案探案的类型化特征上,与观众期待还有距离。改编自知名国漫IP的同名网剧《狐妖小红娘·月红篇》,是国内首部应用虚拟制作技术的长篇商业剧集,为更好还原原作东方幻想世界,该剧采用全新技术营造画面的“奇观感”。在IP开发模式上,《狐妖小红娘》开启了新的创作尝试,“月红篇”“竹业篇”“王权篇”三部曲接连开发,几部作品的内容也有关联交叉,可以看出该剧在创作上的野心。但“月红篇”播出后,该剧在人物和剧情的还原上陷入争议,播出效果未达到预期。创作者在迎合年轻人和粉丝群体的商业考量之外,还需正视观众的认知与需求差异,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平衡。
(三)“纪实感”“沉浸感”成为新热点
延续上年创作态势,“纪录+”“+纪录”突破节目固有模式,为观众带来新鲜感。综艺节目《种地吧2》继续主打“生活纪实”风格,真实记录十位年轻人从播种、灌溉到收获的全过程。该节目在内容的深度挖掘、生产模式的革新、播出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创新,丰富了综艺节目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还有通过“微介入”的方式进行海岛生活观察的《这是我的岛》,定位“无剧本即兴真人秀综艺”的《灿烂的花园》等,更注重对“过程”的记录,以更客观和“陌生”的视角展现生活。
网络纪录片也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强化技术应用等手段,拓展更广阔的表达空间。《跟着总书记学历史第二季》借力虚拟拍摄、三维动画、信息可视化设计等手段,在传达优质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优质内容的感染力。以人类未来发展为切入点的《关于明天的热门话题》,呈现历史人物与美食故事的《最是烟火慰平生》等,均借助情景演绎手法,探索与多类型风格的双向融合,以沉浸视角和青春化表达构建与观众的连接。
(四)多类型联动更紧密
围绕IP跨平台开发、内容交叉融合、联合营销宣传等,剧集、电影、综艺等不同类型内容之间的联动更加紧密。
在剧综联动方面,微短剧《大王别慌张》《少爷和我》等作品以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热门IP为基础,保留演员的独特风格和固定组合,让笑点在新的类型作品中延续,获得观众喜爱。电视剧《与凤行》收官后,团综《推市营业中·与凤行专场》无缝衔接,以原剧内容为依托,为观众提供“售后”服务,保持剧集热度。剧综以不同形式联动,极大地拓宽了创作边界,通过相互衍生与融合,有效放大了原始作品IP的核心价值。
在剧影联动方面,2024上半年播出的《飞驰人生热爱篇》《唐人街探案2》等网剧,采用IP的联动开发策略。其中,《飞驰人生热爱篇》承接首部电影的故事线,《唐探2》继续以单元形式讲述新侦探探案的故事,两部剧在内容上也实现了创意和想象力的延伸,在IP增值与长线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此外,还有衍生自电影《雄狮少年》的网络微短剧《超越吧!阿娟》,延伸自《唐宫夜宴》的动画《大唐小妹·回家》等,在延续原有IP魅力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现代娱乐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和谐共生。
三、跨领域融合
近年来,视听作品越来越多地与观众生活进行广泛连接,视听内容走出屏幕,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文化体验,也实现网络视听产业价值链的开发与再造。
视听故事在文旅领域继续生长。2024年初,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并先后发布了2批推荐目录,推动微短剧题材体裁创新,积极探索与文化和旅游等产业跨界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我的归途有风》播放量达1.9亿,剧中对跷脚牛肉等美食的展示,吸引了不少网友前往乐山旅游。除微短剧外,一批取景地跟随各类型节目的热播“出圈”,成为人们文化消费新选择。文化综艺《锵锵行天下3》在飞猪推出同款路线,网友争相前往体验;网剧《春色寄情人》播出后,剧中南坪镇(泉州)成为游客打卡胜地。网络视听与文旅融合不仅为地方文旅拓展了空间,也为网络视听产业链价值链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络视听在促进公益事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视听公益立项正在实现价值理念与实现方式的迭代,通过内容与项目结合的方式为公益事业注入能量。如《闪耀吧!少年》真实记录乡村少年逐梦过程,讲述他们在体育运动、科技探索方面的励志故事,并通过提供软硬件支持,助力孩子们实现梦想。《光明影院》与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结合,从视障人士的角度出发,展现我国关怀残障人士生活、保障残障人士人权的重要举措和成就。短视频《这世界这么多人》以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真实案例为故事蓝本,与关注器官捐献的非政府组织合作,通过视听语言让观众对器官捐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跨渠道融合
近年来,广电总局大力推动好作品进入好平台、好时段,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进入电视大屏播出,让大小屏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共进共赢。2024年以来,《狗剩快跑》《大唐狄公案》《江河日上》《与凤行》《春色寄情人》《微暗之火》《庆余年2》等网络剧采用电视大屏和网络平台同步首播的方式,已陆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频道、北京卫视、湖南卫视等黄金时段播出。《我的阿勒泰》是网络剧首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网络视听作品精品化主流化趋势进一步凸显。
微短剧也以多种形式登陆大屏。2024上半年,《大妈的世界贺岁篇》《小年兽与捉妖师》《别打扰我种田》等多部微短剧上星播出,不断充实大屏内容。其中《一梦枕星河》作为全国首部在卫视黄金档播出的微短剧,受到广泛关注,播出三日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0.3,份额1.53%,较同时段份额上涨近60%。剧集年轻气质突出,00后年轻观众份额达2.65%,为收视最突出的观众群体。同时,广电新媒体联合共创也取得积极成效。芒果TV联合湖南、江苏、广东、山东等16个省级广电新媒体共同投资、共同创制、共同播出的微短剧《欢喜一家人》,已在16省市IPTV大屏播出至第二季,收视表现良好,广电新媒体入局微短剧,对进一步优化创作生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